在丹巴的日子里,我们登上碉楼,眺望着远方深处那个曾经的东女国。梭坡乡的莫洛村是一个有300多人生活的自然村落,藏在了深山里面,下车后大约走了大半个小时,便仰望到一座四角碉楼的顶部,在一尘不染的蓝天下,碉楼的顶部像是直插进云天。走近以后才得以看清楚了由褐色石块砌筑而成的古老碉楼。碉楼无声而又伟岸牢固,它一块块斑驳的石块诉说着岁月的年轮。一块由四川省人民政府2002年12月27日公布的,刻着“丹巴县古碉群”字样的石碑就安放在村道路基边上,向世人提示着,这里就是丹巴碉楼群落的中心。
丹巴县地处大小金川和马尔康、理县等一带的藏民,据专家和学者研究所称,属于嘉绒藏族,是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藏族,有着自己一套比较完整的历史和文化标记。该县的梭坡和中路两个乡村,是嘉绒地区古碉楼最多的地方。据说以前有碉楼1000多座,如今只剩下600多座。相传从前嘉绒地区,凡家有男孩,必须修建一座碉楼。此民风世代延续下来,便形成了“千碉之国”的丹巴。
莫洛村的碉楼可谓隔三五家就有一座,不少普通村民都住在碉楼里面。我们来到了一位名叫丹增志玛的藏民家,他家是五角形碉楼的。在碉楼里面的楼层与楼层之间,全靠着一根小楼梯连接。那窄小的楼梯,大多都是由一根坚实而又窄小的树杆做成,树杆上再凿出一级一级很小的梯级。一个梯级还不够一个成人的脚宽。所以不经常走的人,要非常小心。
从窄小的楼梯登上了藏民家碉楼的最高处,山风习习吹来,放眼过去,自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看着远处的森林偶尔有一两座相隔很远的碉楼,不像近处的碉楼群是一片一片的,便生出了好奇。陪同我们的向君指着云端下的那一片山头说,那里据说便是从前的东女王国了。
当年的东女国是一个以女人为主的古国,它以松日山作城防,以大渡河为城池,是三面悬崖,只有一面通路。东女国以牧业为主兼有农业,当时号称又3000头牛、3000只羊、1000匹马、3000户人家和360座石雕。据传,女王开国建都,修城墙、筑古碉、守城河、挤牛奶等苦力活均由男人所干。那些身穿华贵衣物、涂脂抹粉的女人,通常是站在碉楼上面指手划脚。她们走出城门时都是前呼后拥,男人们就看女人的眼色行事。随着女王的名气越来越大,相传西康大部分地区都要向她缴纳皇娘国税。除此之外,临近又威望的部落,还要单独向女王进贡土特产品。如“卧信甲布”现卧龙一带,“超交甲布”现阿坝州黑水一带,“德格甲布”现德格一带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延续到现代年间采用的牛皮船渡河,都是女王在那个时代发明的,成为了渡河主要的工具。据记载,梭坡就有两处皮船口岸,丹巴县境内有10处口岸。为了女儿国的建设,女王流下了辛勤的汗水和悲欢的泪水,于是,大渡河被当地人叫做“嘉莫欧曲”,译成汉语便是“女王河”。然而,日久天长,女王荒淫无度的生活,渐渐露出了毒如蛇蝎的面目。每逢过年,身着绸缎衣服的女王站在高碉上,从碉上将“奶娃”摔在白石板上,在墩上溅起雪花般的奶汁,以致五脏血腥流出。如此惨像,女王却看得手舞足蹈。从此,女王年年抢走未满半岁的“奶娃”寻乐,害得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也许,是女王的残暴得到了报应,又或者是其他原因,在后来的日子里,女儿国便神秘地消失了。如今,女儿国的最终去向和下落,仍然是一个迷。不过,专家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和发现它的遗址,并且探索研究着。
千百年以来,关于女儿国的传说和故事很多很多,它神奇的出现而又神奇的消失,至今没有人能够解析清楚。但是它的传说却一直顽强地世代流传。如今丹巴传承的很多风俗都跟东女国的习俗有关联,比如女人黑色的披衫,男人黑色的牟衫,以及当地依然隆重的成年礼和锅庄等等,以及丹巴的美女和帅哥似乎都可以跟那个悠久而又神秘的东女国扯上。而于我们来说,所有的传说和故事都彷如浮云,如雾里看花。
此文系本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无任何商业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