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从少儿古筝比赛看器乐教育

从少儿古筝比赛看器乐教育

作者:沈燕    转贴自:    点击数:15469


    最近,笔者应邀观摩了一场少儿古筝比赛。参赛儿童达240余人,蔚为大观。但是,其中种种现象值得回味,令人深思。
    参赛选手年龄从5岁到15岁,参赛曲目达20余首之多,凡古筝名曲例如《战台风》、《草原英雄小姐妹》、《幻想曲》、《黔中赋》等许多高难度筝曲成为许多儿童的首选。统计显示,演奏《战台风》的小选手达26人,占全部参赛选手的10.8%,其中获奖8人,也就是说在演奏《战台风》的小选手中约有30%获奖。演奏《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小选手有18人,约占全部参赛选手的7.5%,其中获奖9人,在演奏同一首乐曲而获奖的选手中比例较高,达到50%。两首相加参赛选手达44人,占全部参赛选手的18%,其中获奖17人,约占演奏该曲目的选手总数的38.6%,获奖比例很高。相形之下,演奏《渔舟唱晚》的小选手有18人,演奏《高山流水》的小选手有7人,令人惊异的是演奏这两首传统名曲的小选手竟全军覆没,无一进入决赛。
    由上述可知:(1)凡演奏技巧很深、难度较大的乐曲,获奖几率较大;(2)凡演奏情绪饱满、富于激情的乐曲获奖几率较大;(3)反之,凡演奏恬淡闲雅的传统古曲的获奖几率很低;(4)获奖与否,选曲尤其是乐曲的技巧性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少儿选手演奏淡雅的传统古曲与演奏高难度乐曲都很不到位,都存在许多问题。但比较之下,前者获奖比例低,后者获奖比例高,不难看出,技巧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砝码。因此追求技巧已成为众多少儿器乐爱好者的时尚风气。
    艺术需要技巧渲染,追求技巧无可厚非。但是一味追求技巧,甚至技巧至上是音乐演奏的误区。须知,音乐演奏结构十分复杂,基本功、技巧、表现力及对乐曲的深层理解,方方面面、层层叠叠,均包含从整体到细节的复杂要求,这决不是技巧一项所能概括得了的。技巧是手段,不是目的。片面炫耀技巧可能走向机械化和表面化,甚至掩盖乐曲的人文气质。
    既然如此,为什么许多演奏者仍然以技巧作为第一标准呢?首先,许多技巧可以用音符加以固定,只要方法得当、勤学苦练,一般人都可以达到。而乐曲的内涵丰富而不可捉摸,须经得力教师的正确启迪与学生的悟性而使然,其中的灵性并非人人可以轻易获得,内中包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一般人难以达到。其次,教师的水准不够,即使有相当水准的教师,也会由于满足学生对进度、程度的要求而舍本逐末,只注重完成技巧的表面文章,忽略乐曲的内涵,结果造成误导。第三,部分评委的素养欠佳,往往对热热闹闹的演奏者亮高分,对韵味深沉的演奏则不辨优劣,评价失水准,这更助长了演奏者盲目追逐技巧之风气。第四,许多优秀古曲韵味醇厚,意境深远,但由于时代感不强,许多人很难领略其中的情趣。许多演奏者只好转向既讨巧又过瘾的技巧性乐曲。
    导致器乐学童成人化的另一个致命原因是少儿优秀器乐作品的极端缺乏,器乐学童只好向成人看齐,与成人比技巧,造成弊端。
    器乐热正在越炒越热,器乐演奏的业余化与玩乐器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其中部分有心人是不会永远满足于业余化的水准,他们会不断地要求向准专业看齐。这就要求教者要提高素养,以推动器乐热向纵深发展。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段以及他们接受器乐教育的不同程度,选择易于为儿童理解与接受的乐曲,例如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动作性强与律动之作,启发学童“快乐音乐”的理念,把他们从沉重的技巧压力下解放出来,真正体现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宗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不至于使儿童学器乐成为课堂之外又一挤压学童的沉重负担。